上海:钢渣再利用助力海绵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2018-04-17 浏览量 1932
文章内容

今年,上海市海绵城市实施意见正式实施。根据意见,各区县“十三五”期间将至少建一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6项措施来实现。其中“渗”就是通过铺装透水材料实现雨水就地下渗,减少路面径流。上海市宝山区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利用钢渣透水材料对小区休闲广场和步道路面进行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钢渣透水路面环保安全

记者在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路街道社区的华能时代花园看到,改造完成的新休闲广场整洁美观。深灰、中灰、浅灰色搭配,使路面与周边绿化搭配得十分自然和谐。道路表面是砂型颗粒,粗中有细,耐磨防滑,大大提升了居民行走的舒适性与安全性,道路的渗水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有居民表示:“以前小区休闲广场铺设的是大理石路面,虽然看起来很高档,但下雨时雨水四处飞溅,而且路面非常湿滑,到了冬天还会结冰,非常容易滑倒。改造后的路面积水溅水的现象减少,走在路上连鞋都不会湿,走起来感觉很安全。”为了展现路面的渗水效果,居民在路面洒了水,记者看到,水流没有在道路上蔓延,而是直接渗了下去。

“除了华能时代花园之外,还有另一个社区住友宝莲也完成了生态透水路面改造。以上两个项目是上海市低碳社区试点创建的增量项目。”宝山区友谊路街道社区自治办主任何以忠介绍说,两个社区的路面改造面积共1500平方米,工程造价40余万元。

这两个项目的生态透水路面使用的均为中冶环工钢渣透水系列混凝土制品。该系列的钢渣透水混凝土路面砖和钢渣透水混凝土两项技术于今年年初入选了住房城乡建设部首批《海绵城市建设先进适用技术产品目录》。

再生产品实现源头环保

记者了解到,钢渣透水系列产品使用的原材料是炼钢排出的固体废弃物,这从源头上减少了自然资源开采量与采矿污染,有效保护了生态资源与环境。经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评估,每生产1立方米钢渣透水混凝土可减少煤耗42.62千克,比普通透水混凝土降低能耗49.1%,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2.42千克。

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旗下的研发机构自2005年起开始研发“钢渣混凝土”,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大幅增强了钢渣产品的稳定性,并解决了高强度与透水性难兼容的行业难题。经测算,该产品的整体强度较普通路面材料高20%以上,并达到了国家标准2.5倍的高透水率。此外,该产品符合美国绿色建筑LEED标准体系的最新要求,铺装后地面温度相较于普通白色、黑色路面环境温度平均低3摄氏度~5摄氏度,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据中冶宝钢总经理徐永锋介绍,随着技术不断成熟,钢渣透水混凝土产品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企业已建成了钢渣透水混凝土生产线和相关制品生产线,从而使该系列产品的价格大幅降低,目前售价基本与市场上高档路面材料持平。

优质的性能彰显出产品的高性价比。钢渣透水混凝土产品成功应用于多个重大项目,如上海世博园区用量超过9.1万平方米,占世博园透水地面的60%以上;此后又在上海市市政道路景观提升工程、上海嘉定新城建设、上海迪士尼旅游度假区等20多项重点工程得到应用,累计实施近50万平方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徐永锋表示,未来中冶宝钢将继续致力于钢渣处理工艺及其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的持续创新与实践,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生态环保性能,助力海绵城市建设。


来源:中国建设报